时间:2025-09-15 21:36:53 作者:南京温纳心理咨询中心
躺在床上数羊到天亮,明明很困却脑子异常清醒,凌晨醒来后再也睡不着……失眠的滋味,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。长期失眠不仅让人白天昏昏沉沉、情绪暴躁,还会慢慢拖垮身体。其实,很多时候失眠不是“身体出了问题”,而是“睡眠习惯和环境出了偏差”。试试这6个方法,帮你调整状态,找回香甜的睡眠。
卧室的环境,直接影响入睡速度。如果卧室里堆满杂物、光线刺眼、声音嘈杂,身体会下意识处于“警觉状态”,很难放松下来。打造“专属睡眠环境”,要做好这几点:睡前1小时调暗灯光,用暖黄色小夜灯代替明亮的顶灯,让大脑接收到“该休息”的信号;保持卧室安静,若有外界噪音,可放白噪音(如雨声、海浪声)掩盖,白噪音能让大脑忽略杂乱的声音,更容易平静;整理卧室时,只放与睡眠相关的物品(床、枕头、被子),把工作文件、零食、电子产品都移出去,让身体形成“进卧室=睡觉”的条件反射。有位长期失眠的女士,试着把卧室的书桌换成梳妆台,睡前拉上遮光帘、点上香薰,一周后入睡时间从2小时缩短到了20分钟。 很多人工作日熬夜,周末靠“补觉”弥补,觉得这样能“平衡睡眠”,其实反而会打乱身体的生物钟。身体像有个无形的“时钟”,到了固定时间会自然产生困意,若作息忽早忽晚,这个“时钟”会变得混乱,导致“该睡时不困,想睡时睡不着”。固定睡眠生物钟,要做到“每天同一时间上床、同一时间起床”,包括周末。比如,设定晚上11点睡觉、早上7点起床,即使前一晚没睡好,早上也别赖床,中午可小睡20分钟(别超过30分钟,否则会影响晚上睡眠),慢慢让身体适应这个节奏。有个上班族曾因熬夜赶项目打乱作息,后来坚持“不管多忙,11点准时放下工作”,两周后不仅入睡变快,白天的精神状态也明显好转。 很多人失眠,是因为大脑在睡前还在“高速运转”:反复回想白天的工作失误,纠结明天的会议发言,担心孩子的学习……这些“未完成的事”像小电影一样在脑子里循环,让人越想越精神。睡前1小时,要主动给大脑“减速”:可以把第二天要做的事写在纸上,告诉自己“都记下来了,明天再处理”,避免大脑“担心忘记而反复提醒”;试试“身体扫描”放松法,从脚趾开始,逐部位感受“放松的感觉”,比如“现在感受脚尖,让它们放松……再感受小腿,慢慢放松”,注意力集中在身体感受上,能减少杂念;别做需要动脑的事(如看烧脑剧、玩游戏、处理工作),可换成听轻音乐、读散文,让大脑从“活跃”切换到“平静”。 睡前吃不对,也会让人辗转反侧。比如,睡前3小时内吃太饱,肠胃需要加班消化,身体会处于“工作状态”,很难入睡;喝太多水,半夜会频繁起夜,打断睡眠;喝咖啡、茶、可乐等含咖啡因的饮品,咖啡因会刺激神经兴奋,影响入睡速度和睡眠质量。想睡好,睡前饮食要“清淡、适量”:若睡前有点饿,可吃一小片面包、半杯温牛奶(牛奶中的色氨酸有助于放松),别吃油腻、辛辣的食物;睡前1小时别大量喝水,可抿一小口润喉;下午3点后就别碰含咖啡因的饮品,换成温水或花草茶(如薰衣草茶、洋甘菊茶,有舒缓作用)。有位失眠者曾习惯睡前喝奶茶,戒掉后发现“躺下后没那么兴奋了,入睡快了很多”。 睡眠质量,和白天的状态息息相关。白天晒够太阳,能帮助身体分泌“褪黑素”(调节睡眠的激素),让晚上更容易产生困意;白天适度运动,能消耗多余精力,让身体在晚上“需要休息”,但要注意运动时间——睡前3小时别做剧烈运动(如跑步、跳操),剧烈运动后身体会处于兴奋状态,反而影响入睡。每天早上或上午,到户外晒10-20分钟太阳(别直视阳光),让阳光照在脸上、手臂上;白天可选择快走、瑜伽、游泳等温和运动,每次30分钟左右。有研究发现,坚持每天晒太阳和运动的人,失眠改善率比不运动的人高60%。 很多人失眠时会焦虑:“完了,又睡不着,明天肯定没精神”,越焦虑越睡不着,形成“失眠—恐惧—更失眠”的恶性循环。其实,偶尔一两次失眠对身体影响不大,硬躺着反而会让身体更紧张。如果躺下30分钟还没睡着,别强迫自己“必须睡着”,可以起来到昏暗的房间里做些“单调的事”,比如叠衣服、拼简单的拼图、看字体小的旧书(别用手机),等有困意了再回到床上。同时,告诉自己“即使今晚没睡好,明天也能应付,别担心”,减少对失眠的恐惧。有位长期失眠的人试过这个方法后说:“以前硬躺时总盯着时钟看,越看越急,现在睡不着就起来叠衣服,反而没那么焦虑了,often叠着叠着就有困意了。”
失眠不可怕,可怕的是“和失眠硬刚”。试着打造舒适的睡眠环境,固定作息,睡前给大脑减速,调整饮食习惯,白天多晒太阳运动,睡不着时别硬躺。这些方法看似简单,坚持下来却能慢慢改善睡眠。记住,好睡眠不是“强迫出来的”,而是“顺应身体的规律”——当你不再和失眠对抗,而是学会和它和解,香甜的睡眠自然会来。